- 半岛体育机械高可靠、高安全、高性能!山河智能新一代P系列电动臂式高空作业平台下线
- 半岛体育机械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精密装备与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民:用科研成果“硬通货”对上企业发展“生命线”
- 新一代智能农业无人车:多场景适配的智慧半岛体育机械农业新利器
- 艾诺首创搭载华为半岛体育机械智能机芯和机械机芯的手表ー表双芯实用性拉满
联系人: 李小忠
手机: 13800000000
电话: 400-123-4567
邮箱: hntygyl.com@qq.com
地址: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月山路22号楼105号
半岛体育机械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精密装备与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民:用科研成果“硬通货”对上企业发展“生命线”
半岛体育机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张宪民走出校园后又留在了校园,扎根高校实验室。但多年来,他的脚步却不止于实验室内。
企业有什么技术难题?研究团队如何实现理论向应用转化,帮助解决问题?怎么合力推进更多国产装备更新升级?……二十年如一日,他带领研究团队,行走在企业与实验室之间。
对张宪民而言,企业成员既是朋友,也是“战友”。产学研融合既离不开高校研究团队与企业的长期合作、真诚互信,也需要一颗共同的初心、决心——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发展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张宪民格外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少从实验室走出的学生,在毕业后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国内高端装备、机器视觉、数字光刻等领域不断发展。
1995年,博士后出站的张宪民入职汕头大学半岛体育机械。年轻的学者潜心基础研究领域,并快速成长。
2000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张宪民结识了国际著名机构学专家、明尼苏达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Erdman。他接受Erdman邀请,参与到对方刚刚中标的企业招标项目中。
时至今日,张宪民仍记得当时的情景:“每周一和周四,我们都会驱车一小时,去跟合作企业沟通研究进展、目前问题以及接下来的计划。”
正是这一过程,在他心中种下了做好产学研的“种子”。而这颗“种子”,在新岗位上生根发芽。
2003年,张宪民加入华南理工大学。彼时,他已在基础研究领域承担了一些国家基金支持的重点项目。
那时,张宪民常被问:你这些基础研究成果半岛体育机械,怎么体现应用价值?于是,他决定用好研究成果,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问题。
合作机会很快找上门来。2003年,在某次展会上,一位东莞企业家向张宪民求助:企业负责电子产品的电路板生产,但设备依赖进口。希望能够通过研究所科研成果实现设备的自主生产,并以该产品参加6个月后的重要展会。
双方一拍即合。张宪民带领研究团队,接下了这个合作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团队每周都在广州、东莞之间奔波,周末也停不下脚步,加班加点赶进度。
最终,张宪民团队在6个月内就成功研制出面向印刷电路板装的视觉全自动无铅锡膏印刷和无铅焊接成套设备,并在亚洲最大的电子装备展上展出。
作为最理想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开发利用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重点。其中,基于丝网印刷技术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凭借设备可靠、生产效率高等优势,更成为国际科技研发的主流。
牵手企业,张宪民团队在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关键技术的研发基础上,制造出相应的成套装备,发明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印刷机,同时在视觉精密定位系统等共性技术上取得关键突破。
市场验证才是硬道理。团队研发的“基于丝网印刷的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成功产业化,并投入市场,至今已在30多个知名企业得到应用。
长期扎根产学研工作,张宪民总结了一套经验:真正能够落地的、有价值的产学研有几个关键要素。
在张宪民看来,产学研的过程也是一个企业与研究团队相互了解、互相选择的过程。做应用型研究一定是长线工程,只有大家共同坚持做好某一项或几项关键课题半岛体育机械,才能真正推动产业发展进步。
自2003年与东莞企业开展首次产学研合作以来,至今已经陆续开展了数个研究项目。每次企业遇到发展过程中的核心技术问题,都愿意第一时间与张宪民团队进行交流,而研究团队也能毫无保留地分享科研思路。
张宪民认为,产学研项目对于企业不能是可有可无的。只有聚焦那些关系到企业、行业发展命脉的关键技术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以科技力量助推产业发展进步。
正因如此,对于研究团队而言,掌握核心技术“硬通货”成了关键。而这背后的支撑力量,是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
“没有基础研究的应用研究是无法走远的。一定要踏踏实实做几年基础研究才能搞应用,没有关键技术的产学研都是‘表面功夫’。”作为一名教师,张宪民对学生最基础的要求,便是拥有扎实的基础研究功底。
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宏生科技楼里,总能看到张宪民团队的学生身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前埋头钻研。
由于长期与企业紧密合作,张宪民团队成员都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走出校园后,大多数学生都在各行各业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领域起到重要的创新支撑作用。其中,还有不少学生创办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推动了高端装备、机器视觉、数字光刻等领域的发展。
“同学们都特别厉害!”谈起学生,张宪民既骄傲又感激。在华南理工大学工作10余年,他先后培养了7名博士后、70名博士研究生、121名硕士研究生。
自从任教以来,他坚持为本科生上课,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先后主编出版了《机械工程概论》《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等教材。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张宪民发现,过去对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模式单一、学生的协同能力和国际视野相对欠缺、不同专业的交叉融合不充分等问题。
张宪民探索出一套基于协同创新的“创意、创新、创业、创造”四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意最容易被忽略,但其实非常重要。”机械设备发展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才能做出美观的、跟上时代的产品。
于是,在校友的捐助下,学院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创意工作室。不同于实验室的埋头苦干,同学们可以在创意工作室里喝咖啡、聊天,以沙龙形式围绕一个主题提出不同的创意,提升沟通交流以及审美能力。
与此同时,张宪民也格外注重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给大一新生上课时,他总会推荐几本机械领域的权威国际期刊,让大家阅读。在他看来,只有持续关注世界正在研究什么,才能更好地明确为何要学习相关知识,以及如何更好地在未来运用所学知识。
张宪民:困难挑战是一定会有的。比如说,之前跟企业一起研究激光印刷的设备,当时遇到的困难之大是难以想象的。做了很多次实验,但实验结果总是跟原本设想差了十万八千里,压力非常大。其实这是常态,因为理论的总是距离实践有很大差距。
怎么解决?一个就是靠勤奋,我们团队经常周末也加班加点地努力。另一个则是心态方面的调整。没有压力是做不好事情的,有压力才有动力,压力到最后都会转化成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提升。
为什么研究团队能得到企业的尊重?一方面,是因为团队是有价值的,我们所研究出来的内容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家都非常真诚,不能什么都保密,企业的发展战略、团队的关键技术,都要互相坦诚。
团队的核心技术就是企业的核心技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再帮助企业技术不断迭代,推动行业发展。
张宪民: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觉得“我的这个专业选对了”,都能真正觉得自己的未来有着无限可能。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三成,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装备制造业。而其发展,关键靠人才。
有了机械工程的学习基础,大家其实可以去做很多事情:科研工作者、企业家,甚至转行做计算机领域的算法工程师都可以。